xxx,一名57岁的老党员,xxx镇敬老院院长,几年来,他在平凡的岗位上时时不忘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,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塑造了新时期党员形象,体现了共产党员的风彩。 在xxx任敬老院长前,提起xx镇敬老院,确实让人头疼。院民吃不饱、穿不好、睡不好,老人们怨声载道,苦不堪言。财务管理混乱,xx村小卖店没有不欠帐的,少的几十元,多则上百元,外欠数万元外债;新建的敬老院内,近一亩地的院子是一片荒地,没种一棵蔬菜,没有仓房,没有猪舍,仅有的三两头猪生活在临时搭建的木棚内,院里卫生脏、乱、差;厨房用具不够用,屋顶棚也坏了,吃水需要到住户家抬水喝------。那时的敬老院成了市纪委、镇纪委经常光顾的地方,几任院长都得到了不同的处理。这样一个烂摊子,能否选一个好院长,真正改变敬老院的面貌,成了镇领导的心病。 2000年元旦刚过,镇领导派员驻进敬老院,决心对原敬老院班子进行调整,经过走访群众,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,把敬老院院长人选定在xxx身上。xxx曾在镇企业办做过二十多年的会计、采购员,工作扎实认真,有能力,有头脑,在群众中口碑好、有威望,敬老院又在他住的土城村,工作起来很方便,人员选定后,镇领导亲自找他谈话做工作,面对敬老院的那些困难,他犹豫过、斗争过,但当面对领导的真诚信任,面对二十多位院民渴望的眼神,想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,应当为组织分忧,说什么也不能让敬老院就这样垮下去,在老伴和亲戚朋友的鼓励支持下,怀着对敬老院事业的热爱和一份尊老、爱老、敬老的热情,他还是勇敢地接受了这负重担,于2002年2月28日走马上任,这时他已经54岁了。 上任了,压力也来了,有人说他傻,图当官,可他却说:“咱是党员,有困难才需要咱党员,咱不图当官,但是最起码咱要对得起这‘党员’二字。”话说起来容易,可面对敬老院的重重困难,没有钱,没有劳动力,要想把敬老院办好却是太难了,多少个夜晚他辗转反侧,无法入睡,他在想,他在苦苦思考……。怎么办?敬老院面貌怎样才能改变?经济如何发展?渐渐地一幅幅蓝图在他脑海中描绘了出来,他把“难”字抛在脑后,下定决心,一定要干一番事业,一定要把敬老院变个样,让事实说话。当一个好家长,做一个好院长。 敬老院就是我的家 上任那天,他就把行李和日常生活所用品搬到了敬老院,吃在家里,住在院里,一门心思用在敬老院的事业上,敬老院成了他第二个家。 这个家与其他家庭太不一样了,一是它是社会福利院,经济收入很少;二是人口多,男女老少23人;三是年老体弱的多,75岁—82岁就有9人,平均年龄都在65岁以上;四是成分复杂,他们来自于全镇近20个孤寡家庭,个个都有一定的特性。这样一个大家庭的家长可是不好当的,但是张院长认为尽管这个家很特殊,但它和自己家一样,作为他们的家长,有责任让他们生活好,过上幸福的生活,享受党的关怀,享受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。 刚上任那会,工作千头万绪,可他却安排得有条不紊。他先从抓院务管理入手,把自己的想法和打算向“家庭成员”做了汇报,进一步完善了院长责任制、服务员工作制度、院务管理制度、财务管理制度、卫生责任制度、院民福利制度等等。要求别人做到的,他首先做到。为了给院里节省开支,他对工作人员进行了调整,他既当会计,又当院长,只拿一份工资,挑选了会做饭又有劳动能力的女同志做炊事员,只聘一位服务员,兼任出纳员,这样每年可节省开支3000多元。 随后他从治理“脏、乱、差”入手,他认为住家过日子卫生是脸面,对敬老院这个家庭也是如此,他带领所有院民定期进行了大扫除,责任区卫生每周扫除一次,定期检查,按时评比。每月1日、15日、30日把院民的衣服、被褥集中起来由服务员统一清洗,培养院民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。 院民经常打仗,闹矛盾,他就主动找院民谈心,用朴素的真情去感化教育他们。院民的生日,他记得,每逢谁过生日,他就组织院民一起给过生日,让院民享受到家的温馨和快乐;院民的头痛脑热,他想着,院里暂时没有钱,他就掏自己的口袋给买药。对于病重的院民,专门调出一个房间,象对自己的老人那样,白天晚上陪着,端屎端尿,用车子推到医院治疗,在他当敬老院院长期间,他先后这样送走了五位老人,尽了一份“家长”的责任。用真情和实际行动感化和教育所有的人,受到了大家的称赞和群众的好评,他因此也赢得了院民的信任,以前爱闹事、爱打仗的院民变得友好了,院民之间互相帮助,互相照顾,相处得非常融洽呈现出一片其乐融融的景象。 2000年,xxx又对院落进行了规划,千方百计争取资金,跑镇里,找各村。资金少,又没有劳动力,他就亲自动手,带领几个有劳动能力的院民维修了屋内棚顶,新建了仓房近60平方米,翻建了畜舍200多平方米,硬化甬道460多平方米,修整了排水沟,修好了自来水管道,带领院民在敬老院周围种上了100多棵绿化树木,院内种上了各种花草,派专人管理,并按规定对能完成任务的给一定的奖励,院民也都听他的,服他的。经过他的积极努力和严格的管理,敬老院的院容院貌发生了彻底的改变,现在的敬老院焕然一新,环境优美,清洁明亮,再也没有过去的“脏、乱、差”现象,凡是到过这里的人都说敬老院变了,确实变了,变得已看不见过去的影子。 抓经济,使敬老院再上一个新台阶 xxx认为敬老院要办好,抓好院务管理只是一个方面,还必须在院办经济上下工夫,靠资助、扶持永远也过不上好日子,总靠各村和政府支持还远远不够,况且各村经济状况也不好。如何让院民生活过得更好,必须发展经济,可院里没有劳动力,又没有钱,怎么办?经过深思熟虑之后,他把项目放在力所能及的养殖项目上。2000年春天,他垫上2000多元钱给院里买了一头母牛,一头母猪和2头猪仔,他与土城村争取到5、4亩水田,7亩旱田解决饲料问题,种地的季节到了,他专买优质高产的种子,没有劳动力,他就找亲戚、朋友帮忙干,他快60岁的老伴、村里干部、所有的亲戚朋友,经常被他找到敬老院帮着干活,从不要一份报酬,他的儿女亲家李瑞祥不仅帮忙侍弄地,而且敬老院里的木工,瓦工的活,只要张院长找到他,他二话不说就由他承包了,可他却把自己家的活交给老伴一个人顶着。要是赶上母猪、母牛产仔的期间,他不分白天晚上、还是严寒的冬天,他会一直守候在猪舍、牛棚内,直到猪仔、牛仔安全降生,为了科学养猪养牛,他自己买书看,亲自教院民养殖技术。就这样当年粮食产量达到1万多斤,每年可保证猪存栏7头以上,牛2头以上,当年获利2万多元,偿还了1万多元的债务,还有节余,逢年过节院民吃上了自己养的猪肉,拿到了零花钱。 种菜也能挣钱,他领着院民起早贪黑干了5天,硬是把院内荒废的1亩多地给平整了出来,菜地还是不够,他就说服老伴把自己家的1亩菜地献给了敬老院,这样每年敬老院可产各种蔬菜3万多斤 ,既解决了院民吃菜的问题,每年还可收入4000多元。 种养殖项目上去了,xxx又把眼光瞄准了新的好项目。2001年院里买了一台钢磨,除自用外,还对外服务,每年收入也有1000多元,足可解决院里的电费问题。2002年,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,又新上了养蜂项目,养蜂40箱,今年就可盈利1万多元。 现在敬老院每年可收入在3万多元以上,改变了过去单靠救济过日子,伸手要钱等帮助的落后面貌,经济有了长足发展,提高了自我发展的能力,呈现出可喜的局面。张永海也在逐步实现着他要让花甸敬老院这个特殊的“家庭”和其他家庭一样,早日步入小康家庭的队伍中去的愿望。 改善环境,丰富院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敬老院的经济好起来了,x院长又把节余的钱放在改善敬老院的文化生活上,添置了娱乐室的工具,现在的敬老院的文化室、娱乐用具基本上都有了,扑克、麻将、象棋,一应俱全,还上了二台电视机,一台黑白,一台彩电,供院民欣赏节目,经常组织院民开展娱乐活动,丰富院民的业余文化生活,现在的敬老院房屋整齐,周围绿树成荫,房前屋后花团锦簇,百花齐放,是一般家庭难与媲美的,敬老院的环境确实美了、亮了,院民的生活丰富多采了。 两年多来,xxx同志一心扑在敬老院的事业上,把敬老院当作自己的家,勤勤垦垦,任劳任怨,在利益面前先人后已,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无私奉献的精神,他向他的敬老院倾注了一份浓浓的深情,他把敬老院当成了自己的家。他每天起早睡晚,长在了敬老院,把自己的家全丢给了老伴。敬老院缺钱,他从兜里掏,敬老院没有牛,没有车,他把自己家的牛和车赶到了敬老院,不要一分报酬;他把院民当成自己的老人,端汤送水,端屎端尿,精心侍侯;他用自己的一片深情感动了领导,感动了社会,感动了院民。他用实际行动实现了一个共产党员所许下的诺言,面对张永海所做的一切,人们评价不一,有人说他“傻”,可他却“傻”得有情有意,“傻”得可亲,“傻”得可敬。院民们齐夸他们的好院长,社会各界也对他的成绩给予了高度的评价,连续两年花甸镇敬老院被评为市级先进敬老院,他本人也被评为模范敬老院院长,对这些成绩的取得张永海没有骄傲,他时时刻刻把党的宗旨牢记在心头。他也经常说:“咱是党员,不能给党丢脸。”在今年的“六星级党员”创建活动中,他给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年末达到“六星级党员”标准,再塑党员的形象,充分发挥一名农村党员在新世纪、新体制下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。我们相信,花甸镇敬老院在张永海的带领下,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,经全体院民的共同努力,明天会更加美好,越来越好。
|